服务热线
“居家养老”成主流首选养老方式
今天,友邦人寿、财联社和复旦大学联合发布《中国个人养老保障白皮书》;白皮书指出,以“家”为载体的家庭养老和居家社区养老,逐渐成为了目前大众主流、首选的养老方式。
调查数据显示“2035年左右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”“老两口被女儿送进养老院”“北京大爷痛骂20个保姆”等一系列养老相关话题登上热搜、引发热议。一系列社会现象与统计数据背后,指向人们对养老话题的高度关注与深度关切。
一、“新时代”背景催生养老“新观念”
白皮书指出,在人口结构变化、经济持续发展、社会观念进步、政策利好引导因素的共同推动作用下,中国社会逐渐迈向养老“新时代”。其重要特征之一,以“家”为载体的家庭养老和居家社区养老,逐渐成为了目前大众主流、首选的养老方式。
数据揭示了中国养老倾向现状。选择居家式养老的受访人群占比为55.5%,为当今主流养老模式。其次,分别有10.8%、10%、9.2%的受访者选择了社会机构养老、乡村养老以及商业机构养老,合计达30%。
数据同时揭示了中国养老偏好变化趋势。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,人们愈发倾向于居家养老。18-30岁人群选择家庭养老和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占比在45%左右,随着人们年纪的增加,该占比逐渐加大,在50-60岁的人群中,该占比已高达约70%。
报告调研的一位任职于养老机构的受访者杨女士表示,自己所接触到的老人大多不愿去养老院。一位来自深圳的70后受访者陈先生也表示,如果有条件实现,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很好的选择。
二、居家养老主要成因
白皮书阐述了“新时代”背景下居家养老的成因与三大优势。居家养老是人口结构转移与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。具体而言,平均家庭户规模由1982年时的4.41人,下降至2020年的每户2.62人。同时,单人户的比例也由2010年的14.5%上升至2020年的25.4%;二代、三代户的比例则分别由2010年的47.8%和17.3%下降至2020年的36.7%和13.3%,“空巢老人”比例逐渐提高。
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家庭结构的扁平化,使得传统家庭功能弱化、抗风险能力减弱,而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照护的压力。
在这一趋势下,国家不断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重心向居家社区倾斜,党中央、国务院也印发《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》,提出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协议合作,进一步整合优化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,提供医疗救治、康复护理、生活照料等服务。因此,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人口结构、社会转型等因素的影响下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。
三、居家养老三大优势
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之所以可以缓解社会现存的养老矛盾与压力,是因为其具备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需求、成本相对较低可负担、符合中国人传统价值观三大优势。
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。居家社区养老模式通常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,能够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健康状况,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、康复训练和健康指导等服务,确保老年人得到适当的护理和专业的养老服务,提升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质量。
通常来讲,“资金成本压力”是许多人抗拒进入养老机构的一大因素。相比于向机构支付高额费用,居家养老成本相对更低,保障了低收入的老年群体,同时也减轻了家庭成员的经济负担。
从观念角度看,养老机构终究不是人们日夜经营的家,不能带来那一份独有的归属感与港湾情怀。居家养老更符合国人以亲情为重的传统家庭观,满足老年人的情感诉求。
四、科技发展为居家养老提供可行性
居家养老成为大势所趋,科技的推动与配套设备的支持使其大范围落地。目前,中国养老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正蓬勃发展,在养老需求激增的同时,养老产业也受益于物联网、数字医疗、人工智能的发展,让老年人在享受多元化养老的同时,提升其养老质量与幸福感。
互联网+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正逐步渗透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。在互联网、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,新的养老服务体系能够实现健康信息的共享、互联、互通,建立互联网养老院、医院以及健康交互平台,创新智能化、集成化、智慧化的健康管理模式。
一系列智能化、智慧化养老服务为传统养老方式的过渡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支撑,比如家庭装修的适老化改造、智能可穿戴健康管理设备、防走失服装或装置等,打造出一系列智慧养老产品和品牌,让老年人也能与科技“相向而行”,帮助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、差异化的养老需求。